乾隆一出生便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庞大财富,他可谓是天命所归的“天选之子”。虽然历史上流传着“康乾盛世”这一说法,但实际上期货配资杠杆,乾隆的辉煌更多是建立在祖辈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。康熙去世时,国库的银两已高达2000万两,雍正继位后更是让国库存款达到了3000多万两。如此巨额的财富,是普通百姓一生都难以积累的。那乾隆在继承这份庞大的财富后,又如何支配这些资源?在他去世时,国库又剩下了多少银两呢?
如果我们将乾隆比作“温室中的花朵”,那么康熙则无疑是那棵历经风雨、扎根大地的大树。从八岁继位起,康熙便面临了内外双重的威胁:内有权臣干政,外有敌国虎视眈眈。然而,凭借非凡的智慧与坚韧的意志,康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他究竟是如何度过重重困境,稳坐皇位的呢?
展开剩余81%顺治临终时,特意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,其中鳌拜和索尼是最具权力的两位。虽然苏克萨哈和遏必隆性格懦弱,但实际上,掌握朝廷实权的只有鳌拜与索尼。鳌拜掌握了兵权,而索尼则控制着文官体系。康熙刚刚登基,年纪尚小,权力基础较为薄弱,鳌拜趁机膨胀了自己的权力,肆意妄为,几乎掌控了朝廷的所有事务。特别是在索尼去世后,鳌拜的权力更加膨胀,他不仅与贵族联手,还大肆清除政敌,任意杀害与自己对立的官员。
康熙渐渐意识到,如果不早日解决鳌拜,朝廷将会陷入更大的混乱。于是,康熙采取了极为谨慎的策略,逐步削弱鳌拜的权力,派遣心腹将鳌拜的亲信分散开来。最终,他趁机将鳌拜引入宫中,毫无防备地将他逮捕。鳌拜被判终身监禁,朝廷的内乱才得以平息。
接下来,康熙面临的就是三藩之乱。这场战斗是由于汉人将领吴三桂等人占据了部分地方,威胁到清朝的稳定。康熙毫不犹豫地派兵征讨,最终用了八年时间平定了这一乱局。在此过程中,国库的银两虽然有所下降,但随着朝廷逐渐稳定,康熙也实施了许多财政改革。康熙初登基时,清朝的国库几乎空空如也,只有几百万两白银,但康熙采取了“休养生息”的政策,促进了汉人经济的发展,使国库年收入达到了三千万两,最终存下了六百多万两的积蓄。
尽管如此,朝廷的花销依旧不容忽视。康熙虽然十分节俭,但他频繁的南巡也导致了财政压力的增大。每一次南巡的花销都极为庞大,江南制造曹家便因此出现了亏空,最终导致曹家的破产。在康熙去世时,国库的存款减少至2716万两白银,远不如康熙初期的丰盈。
雍正继位后,面对一个岌岌可危的清朝,首先清算了与他争权夺位的王爷,并加强了对朝廷的控制。为了改善财政状况,雍正实施了三大政策:整顿吏治、火耗归公以及土地征税。雍正通过整顿地方官员,查处那些腐败的贪官,抄没其家产,将财富充入国库。通过这种方式,雍正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困境,还让国库一度达到了六千万两白银的丰盈状态。
然而,雍正的政策也并非没有问题。在某些情况下,政策过于激烈,导致地方官员感到恐惧,甚至出现了部分官员反应过度,想要显示自己的清廉。尽管如此,雍正的治国手段仍使清朝的财政短期内实现了快速增长。然而,朝廷的庞大开支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。雍正的勤政带来了疲劳,最终他在短短十三年间去世,给乾隆留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。
乾隆继位后,借助雍正打下的基础,他能够更轻松地推动清朝的繁荣。乾隆年间,国库的收入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八千万两。然而,乾隆并未安于现状,他渴望为自己留下功业,于是频繁进行南巡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。这些举措消耗了大量的国库银两,特别是六次南巡,导致了国库的严重缩水。
乾隆晚年虽然意识到自己的南巡有诸多浪费,但为时已晚。这六次巡游的费用包括了修建宫殿、聘请护卫、购买交通工具等,花费极为庞大,最终耗尽了国库四分之一的银两。随着财政状况恶化,乾隆去世时,国库仅剩下千余万两白银,留下了一个财力日渐衰退的朝代。最终,乾隆的儿子嘉庆继位,面对的却是一个无法支撑的庞大帝国。
可以说,所谓的“康乾盛世”虽然在乾隆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,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,国家的财富逐渐消耗殆尽。而嘉庆虽然努力恢复朝廷的治理,但因根基已腐,最终未能挽回局面。康乾盛世的辉煌,更多的是康熙和雍正为乾隆铺设的道路,而乾隆晚年更多是在“享受”祖辈留下的财富,并未能有效延续盛世的辉煌。
发布于:天津市